10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以下称《指南》),提出了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的目标、思路和内容等[1]。
《指南》提出,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累计研制45项以上钢铁行业智能制造领域标准,基本覆盖基础共性和装备层、车间层、工厂层、企业层、产业链协同层各层级标准,优先制定基础共性标准以及绿色低碳、产品质量、生产安全等关键应用场景标准,突出标准在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和迭代提升过程中的引导作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研制,为世界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指南》提出,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由“A基础共性”、“B装备层”、“C车间层”、“D工厂层”、“E企业层”、和“F协同层”构成。
基础共性标准主要包括通用、检测、评价、工业网络、赋能技术5个部分。装备层标准主要包括无人运输装备、工业机器人和人机协作系统3个部分。车间层标准主要用于规范工序级(车间)业务活动的相关标准,涉及工艺产线管控、生产作业、工序级质量控制、业务集成优化和模型建设等,包括矿山、原料场、炼铁、炼钢、轧钢和其他6个部分。工厂层标准主要用于规范工厂或跨工序的钢铁智能工厂设计、生产、管理要求等,支撑钢铁智能工厂建设,包括设计与交付、生产管控、资源保障3个部分。企业层标准主要包括资源计划与市场预测、采购管理、销售管理、产品研发设计、工厂协同、数据资产管理6个部分。协同层标准主要包括数据共享、供应链协同、客户服务3个部分。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若不慎涉及侵权,请在相关内容刊发之日起30日内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
联系电话:010-68844089
邮箱:847001162@qq.com